诗词原文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又听数声泥滑滑,情知浪语也心惊。(此句为后人附会,非原诗内容,但为解析需要,特此说明)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纵不羁,善用夸张隐喻,独具风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
译文
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围绕在屋舍旁,院落旁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池塘里碧波荡漾,水面上稀疏地点缀着几朵荷花,传来阵阵清香。
村落外,古城旁,我手持藜杖在夕阳的余晖中慢慢地踱步,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好雨,今天又能使我不致为暑天太热而发愁。
(附会句)“又听到几声‘泥滑滑’的叫声,明知是虚妄之言,心中也不免感到惊慌。”
释义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村舍风光图,表现了词人对雨后村舍景色的喜爱和悠然自得的心境,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下片叙事,叙述词人杖藜徐步游赏时的感受和心情,整首词写景状物形象生动,语言流畅,意境优美,充满了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景,既写远景,又写近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下片写人,既写了词人游赏时的所见所感,又写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整首词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田园风味,表现了词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又听数声泥滑滑,情知浪语也心惊”一句,虽非原诗内容,但可理解为词人在宁静的田园生活中,偶尔听到一些不实之言或虚妄之语,虽然明知其虚妄,但心中也不免感到一丝惊慌,这既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社会的清醒认识,也表现了词人对内心世界的细腻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生活困顿,心情抑郁,他并没有被这种困境所打倒,而是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在这首词中,他通过描绘夏日雨后的村舍风光和自己的游赏感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的乐观和坚韧。
需要注意的是,“又听数声泥滑滑,情知浪语也心惊”一句并非原诗内容,可能是后人在传抄或解读过程中附会上去的,在赏析这首词时,应将其与原诗内容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