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杂诗
朝代:清代
作者: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帝)
空山寂历掩柴扉,只言人迹无来路。
满地白云风不动,四围青嶂日初晡。
松间野鸟时相语,涧底幽花自可娱。
动地锺声与梵音,此中真意欲何如。
作者简介
爱新觉罗·弘历,即清朝乾隆皇帝(1711年-1799年),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的顶峰,他在文化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喜欢作诗、书法和鉴赏。
译文
空旷的山中寂静无声,我掩上了柴门,只说这里人迹罕至,没有来路,满地都是白云,风也静止不动,四周的山峦在夕阳下显得更加青翠,松树间的野鸟不时地相互啼叫,山涧底部的幽花独自开放,供人欣赏,突然,动地的钟声和梵音响起,这其中的真意,又该如何言说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乾隆帝在山居时的宁静生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然之美的感悟,诗中“只言人迹无来路”一句,强调了山居的幽静和人迹罕至;“动地锺声与梵音”则增添了宗教氛围,使整首诗更加神秘和深邃。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山中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诗中“满地白云风不动”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白云缭绕、风静树止的景象,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松间野鸟时相语,涧底幽花自可娱”则通过野鸟和幽花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了山居生活的自然与和谐,而“动地锺声与梵音”一句,则将宗教氛围引入诗中,使整首诗更加神秘和深邃,表达了诗人对宗教的敬畏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乾隆帝在山居时所作,反映了他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乾隆帝在位期间,虽然政务繁忙,但他也注重个人修养和文学艺术的发展,这首诗正是他在山居时,通过观察和感悟自然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中的宗教氛围也反映了乾隆帝对宗教的敬畏和信仰。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诗人将山中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