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竺诸峰深复深,一重一掩翠云衿。的解释

风云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天竺寺

宋·杨万里

上竺诸峰深复深,一重一掩翠云衿。

岩头老木千年瘦,泉底寒沙终日沉。

僧入翠微无近远,客寻幽寺有来今。

此中真意谁能会,唯有孤云出岫心。

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语言通俗易懂,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七言绝句,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译文

天竺山的诸峰重重叠叠,深邃无比,一层又一层地被翠绿的云雾遮掩着,仿佛穿着翠绿的云衣,山岩上的老树历经千年依然瘦硬挺拔,山泉底部的寒沙终日沉寂在水底,僧侣们进入这翠绿的深处,不分远近;游客们则前来探寻这幽静的寺庙,从古至今络绎不绝,这其中的真正意境谁能领会呢?只有那孤云自由自在地从山峦中飘出。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天竺山的壮丽景色和幽静氛围,首联通过“深复深”和“翠云衿”的描绘,展现了山峰的层峦叠嶂和云雾缭绕的美景,颔联则通过“千年瘦”的老木和“终日沉”的寒沙,进一步渲染了山中的幽静和岁月的沧桑,颈联通过僧侣和游客的对比,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尾联则以孤云出岫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真意的领悟和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天竺山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情怀,诗人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生动的描绘,将山峰、云雾、老木、寒沙等自然元素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诗人还通过僧侣和游客的对比,以及孤云出岫的意象,表达了对自然真意的领悟和向往,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诗意和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万里在游览天竺寺时所作,天竺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灵隐山天竺山麓,是南朝梁武帝时期建立的佛教寺庙,杨万里在游览天竺寺时,被这里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氛围所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天竺山壮丽景色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