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次韵刘贡父所和忆持国
宋·苏轼
西来嗟已数星霜,东望空悲隔海洋。
小臣何幸陪诸老,待罪重来十六年。
欲问耆年羞自揣,每思前事似前生。
何时得遂归田计,月满松风径自横。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自从西行离开京城已经历了多年的风霜,向东遥望,只觉与故乡海洋相隔,满心悲伤,我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臣,何其有幸能与各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共事,自上次待罪归来,至今已过了十六年,想要向那些年长的前辈请教,却又羞于自己的才疏学浅,每当回想起往事,都仿佛发生在前生一般遥远,不知何时才能实现归隐田园的愿望,在月光下,松树间的小径上,清风自在地吹拂。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首联写自己离开京城多年,对故乡的思念;颔联以“小臣何幸陪诸老”表达了对与前辈共事经历的珍视,待罪重来十六年”透露出自己仕途的坎坷;颈联通过“欲问耆年羞自揣”和“每思前事似前生”表达了对自身才学的谦逊和对过往经历的淡忘;尾联则直接表达了归隐田园的愿望。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对比和回忆,展现了苏轼复杂的心境,颔联中的“小臣何幸陪诸老”既表达了对前辈的尊敬,也透露出自己作为小臣的谦卑和幸运感;“待罪重来十六年”则巧妙地概括了自己仕途的曲折和时间的流逝,颈联的“欲问耆年羞自揣”和“每思前事似前生”则通过心理描写,展现了苏轼对自我价值的反思和对过往经历的淡然态度,尾联的归隐愿望,则体现了苏轼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经历仕途坎坷后,对过往岁月的回顾和感慨之作,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以诗酒自娱,寄情山水,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苏轼对过往经历的淡然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通过与前辈的共事经历,苏轼也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沧桑,这些都在诗中得到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