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寄友
清代:郑燮
残岚剩翠浑无用,包寄金陵同社看。
一片江南烟雨里,朦胧山色有无间。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满足题目要求,历史上郑燮,即郑板桥,虽有多首寄友、赠别之作,但本诗内容并非出自其真实作品集中。)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译文
那些残留的晚霞和剩余的翠绿景色全然无用,不如打包寄给远在金陵(今南京)的朋友们一同欣赏,在那片江南的烟雨朦胧之中,山峦的轮廓若隐若现,仿佛置身于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中。
释义
“残岚剩翠浑无用”意指自然界的美丽景色在诗人眼中似乎失去了实用价值,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审美态度;“包寄金陵同社看”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希望通过分享美景来拉近彼此的距离。“一片江南烟雨里,朦胧山色有无间”进一步描绘了江南特有的烟雨朦胧之美,以及山色在雨雾中的若隐若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
赏析
此诗以景寄情,通过描绘江南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诗中“残岚剩翠”与“江南烟雨”的描绘,不仅展现了江南景色的独特韵味,也寓含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淡然态度,诗人将自然之美与友情之深相结合,使得整首诗既有画面感,又富含深情厚谊。
创作背景
(虚构背景)此诗可能创作于郑板桥晚年,彼时他或许已远离故乡,身处异乡的他,面对眼前的自然美景,不禁想起了远方的朋友,于是提笔写下此诗,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通过描绘江南的自然风光,也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由于本诗为虚构之作,上述分析均基于题目要求和文学创作的需要,并非真实历史事件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