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公不有驱山手,城里松林底处来。的释义

梦梦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栽松二首(其二)

唐·白居易

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

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

栽植我年晚,长成君性迟。

如何过四十,种此数寸枝?

得见成阴否,人生七十稀。

爱君抱晚节,怜君含直文。

欲得朝朝见,阶前故种君。

知君死则已,不死会凌云。

翟公不有驱山手,城里松林底处来?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小松苗还不到一尺高,我就亲手把它移栽过来,它苍翠的色泽如同山涧的底色,云雾湿气缭绕在它周围,我移栽它的时候已经年岁较晚,而它的生长也显得迟缓,怎么能想到我已经年过四十,却还种下这仅仅数寸高的小树枝呢?不知道能否亲眼看到它长成绿荫,要知道人生能活到七十岁就已经很稀少了,我爱你保持晚节,怜惜你含有正直的纹理,为了能够天天见到你,我特意在台阶前种下了你,我知道如果你死了也就罢了,但如果你不死,你必定会高耸入云,翟公如果没有驱使山岳的手段,城里的松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移栽小松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小松成长缓慢但终将高耸入云的期待和信心,也借小松的坚韧不拔、正直不屈的品格,寄托了诗人自己坚守节操、不屈不挠的精神追求,最后一句“翟公不有驱山手,城里松林底处来?”则是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自然造化的神奇和伟大,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

赏析

这首诗以小松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诗人通过移栽小松的过程,表达了对小松成长缓慢但终将高耸入云的期待和信心,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坚守节操、不屈不挠的精神追求,最后一句的反问,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自然造化的敬畏和赞美,整首诗语言平易通俗,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晚年时期创作的,当时他已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对自然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他通过移栽小松的过程,寄托了自己对坚守节操、不屈不挠的精神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造化的敬畏和赞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反映了唐代士人对于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思考和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