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将葑草分疆界,葑外垂杨属别人!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4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苏堤春晓

宋·苏轼

六桥横截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作空同。

春来处处百花新,蒲柳寻春半未匀。

却将葑草分疆界,葑外垂杨属别人!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书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译文

六座桥横跨在银河般的天汉湖上,使得北山与南屏山终于相通,忽然惊叹这二十五万丈的湖面,老葑草被席卷一空,如同天空般广阔,春天到来,处处百花争艳,但蒲柳寻春却半未均匀,却用葑草划分了疆界,葑草之外的垂杨柳属于了别人。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苏堤春晓的美景,以及苏轼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诗中通过“六桥横截天汉上”展现了苏堤的壮观,而“老葑席卷作空同”则形象地描绘了湖面清理后的开阔景象,后两句则通过“却将葑草分疆界,葑外垂杨属别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界限的感慨,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化。

赏析

这首诗以苏堤春晓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同时寓含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六桥横截天汉上”一句,不仅展现了苏堤的雄伟壮观,也寓意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而“却将葑草分疆界,葑外垂杨属别人”一句,则巧妙地运用了葑草与垂杨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使诗歌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间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后虽得赦免,但仍被朝廷视为“不安分”之人,在杭州任通判期间,苏轼虽然仕途不顺,但并未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关注民生疾苦,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他主持修建了苏堤,并亲自参与植树造林等工程,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