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亭有感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旧亭不为山作主,背山起楼何以故。
云影天光相与悠,清风明月自为友。
楼头日暮斜阳尽,山色苍茫远树稠。
人生何处无佳景,只在此心静中求。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辛弃疾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后投身抗金斗争,南归宋朝,曾任江西安抚使等职,辛弃疾的词作情感激昂,多抒发爱国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又不失婉约细腻。
译文
旧时的亭子已不再是山的主宰,为何还要背离山体建造楼阁呢?云影天光相互交织,悠然自得,清风明月自然成为了最好的朋友,楼头日暮,夕阳西下,山色苍茫,远处的树木密集,人生何处没有美好的风景,关键在于内心的宁静中去寻找。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旧亭与新楼,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为景观的深刻思考,首句“旧亭不为山作主”暗指自然之景本有其天然之美,无需人为过多干预;次句“背山起楼何以故”则是对人为建筑破坏自然和谐的质疑,后四句则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宁静美好,以及人生哲理——真正的美景不在外界,而在内心。
赏析
此诗以景寓情,借物言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崇尚和对人为干预自然的反思,通过“云影天光”、“清风明月”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宁静致远的意境,诗人也借“人生何处无佳景,只在此心静中求”一句,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即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是发现生活美好的关键。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可能创作于辛弃疾晚年,彼时他因仕途不顺,多次被贬,心中难免有诸多感慨,在一次游历山水之间,面对人为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冲突,诗人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通过对比自然与人为,诗人既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也寄托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内心宁静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