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琴鸣县
唐·汪遵
此县谁言是强名,古来十室亦琴鸣。
风清月白长如此,不遣人间闻怨声。
作者简介
汪遵,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不详,安徽宣城人,初为小吏,后折节读书,晚唐著名诗人,著有《汪遵集》一卷。《全唐诗》编录其诗一卷(第602卷),他的诗大多借古讽今,抒发对历史兴衰的感慨,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译文
谁说这个县名是勉强得来的呢?自古以来,这里的家家户户都善于弹琴,琴声悠扬,连十室之内都能听到琴声的回响,这里的风清月明,景色宜人,长久以来都是如此美好,仿佛连人间的不满和怨声都被这琴声所化解,不再被世人所闻。
释义
“此县谁言是强名”一句,诗人对琴鸣县的命名提出了质疑,暗示其并非徒有虚名。“古来十室亦琴鸣”则进一步说明,这里的琴声历史悠久,家家户户都擅长音乐,琴声成为了这个地方的特色。“风清月白长如此”描绘了琴鸣县的自然美景和宁静祥和的氛围。“不遣人间闻怨声”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赞美,认为这里的琴声能够化解人间的怨声,带来和谐与安宁。
赏析
这首诗以琴鸣县为题,通过描绘这里的琴声与自然美景,展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首句质疑县名的由来,为全诗设置了悬念;次句则以“十室亦琴鸣”回答了这一疑问,突出了琴声的普遍性,后两句则进一步升华主题,将琴声与自然美景、人间和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整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赞美,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创作背景
汪遵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诗人可能通过这首诗,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琴鸣县作为一个充满琴声与和谐的地方,成为了诗人心中的理想国,通过描绘这里的琴声与自然美景,诗人试图寻找一种超脱现实、追求心灵宁静的方式,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