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古砚
宋·苏轼
铜雀台边荆棘路,龙旗凤翣扫秋云。
开缄不但似见面,叩之咳唾金石声。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诗词文赋均有极高造诣,且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译文
在铜雀台边的荆棘丛生的路上,昔日的繁华已如秋风扫落叶般消逝,龙旗凤翣(古代帝王仪仗中的饰物)也随秋云散去,打开这封书信,不仅如同见到了你的面庞,轻轻敲打这古砚,发出的声音如同金石相击,清脆悦耳,仿佛你的咳嗽与吐痰声都蕴含其中,充满了力量与韵味。
释义
首句“铜雀台边荆棘路”借古喻今,表达了世事沧桑、繁华易逝的感慨,次句“龙旗凤翣扫秋云”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历史变迁的宏大背景,后两句则转而写古砚,通过“开缄不但似见面”表达了书信传递的深情厚谊,而“叩之咳唾金石声”则是对古砚品质的高度赞美,将其声音比作金石相击,既形象又生动。
赏析
这首诗以古砚为题,却不仅仅局限于对古物的赞美,而是借古砚之口,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沧桑、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诗中“铜雀台边荆棘路”与“龙旗凤翣扫秋云”两句,通过鲜明的对比,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为全诗奠定了沉重的基调,而“开缄不但似见面,叩之咳唾金石声”两句,则通过书信与古砚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古物品质的赞美,使得全诗在沉重中又不失温情与雅致。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中可以看出,苏轼在创作此诗时,可能正处于一种对历史、人生有着深刻反思的心境之中,他通过对古砚的描绘与赞美,寄托了自己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对世事无常、繁华易逝的无奈与感慨,反映了苏轼作为一位伟大文学家的深刻洞察力与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