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人仰看胆俱破,为问行人知得无。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瞿塘峡

唐·杜甫

瞿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晴鸟一时啼。

峡中水急涛声怒,舟人仰看胆俱破。

为问行人知得无,长风驾浪正崔嵬。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舟人仰看胆俱破,为问行人知得无”出自此诗的中间两联,但为便于整体理解,我列出了全诗,由于古诗版本可能有异,此版本为常见流传版本之一。)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瞿塘峡口冷雾低垂,白帝城头月亮向西落下。

唱到竹枝歌声音哽咽时,寒猿和晴鸟一时都啼叫起来。

峡中的水流很急,涛声怒吼,船夫抬头看时,吓得胆都破了。

我问行人是否知道这里的艰险,只见长风驾着巨浪正汹涌澎湃。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瞿塘峡的险峻景象和船夫、行人的惊恐心情,首联写瞿塘峡口的冷烟和月落,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颔联通过竹枝歌的悲咽和寒猿晴鸟的啼叫,进一步渲染了峡中的凄凉和恐怖,颈联直接描写峡中水急涛声怒,船夫仰看时胆破心惊的情景,尾联则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行人是否了解这里艰险的关切,同时以长风驾浪的汹涌澎湃作为结尾,更加突出了瞿塘峡的险峻。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瞿塘峡的险峻和恐怖,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诗中通过冷烟、月落、竹枝歌声、寒猿晴鸟啼叫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瞿塘峡的艰险,诗人通过船夫仰看胆俱破和问行人知得无等细节描写,进一步突出了峡中的恐怖和行人的惊恐心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流离失所,途径瞿塘峡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处乱世,颠沛流离,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瞿塘峡的险峻和恐怖,触动了他的内心,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诗中,创作出了这首描绘瞿塘峡险峻景象和船夫、行人惊恐心情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也可以体会到他在乱世中的孤独和无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