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孺唤渠登牓尾,季狸只合隐山头。的解释

小编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登第后寄苏州旧游

唐·杜荀鹤

昔年曾到苏州府,记得长洲苑里秋。

今日重来偏有恨,僧孺唤渠登牓尾,

季狸只合隐山头。

当时一饭犹知报,事去空余泪满流。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荀鹤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荀鹤,字彦之,晚唐诗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举不第,后于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中进士,杜荀鹤的诗风质朴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他的部分作品被收入《唐风集》中。

译文

曾经我有幸到访苏州府,记得那时正值长洲苑的秋天,如今我再次来到这里,心中却充满了遗憾,当年僧孺(此处可能借指某位科举考官或友人)曾劝说我登上科举榜的末尾,而季狸(此处可能借指某位隐士或未中举的友人)则更适合隐居在山头,那时受人一饭之恩尚且知道报答,如今事情过去,只留下我满心的泪水。

释义

这首诗是杜荀鹤在科举登第后,回忆起往昔在苏州的旧游,以及当时与友人的不同选择和命运,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感慨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回忆,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首联和颔联通过“昔年”与“的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颈联中的“僧孺唤渠登牓尾,季狸只合隐山头”则通过两位友人的不同选择,暗示了人生的多样性和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恩情的铭记和对现状的无奈。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具体的场景和人物,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中也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荀鹤科举登第后不久,当他再次回到苏州时,回忆起往昔的种种经历,心中充满了感慨和怀念,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和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唐代,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科举、仕途和人生的不同看法和选择。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