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别梅归竹
唐·刘禹锡
行从江北别梅兄,归到江南见竹君。
雪里风前曾共醉,月边窗下更谁闻。
寒枝瘦影今何在,翠色青阴此自存。
莫道此君无傲骨,岁寒依旧伴晨昏。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但此诗并非其真实作品。)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其诗歌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译文
我从江北离别了梅花兄长,回到江南又见到了竹子君子。
曾在风雪交加中与你共醉,如今月边窗下还有谁能共闻。
那寒枝瘦影如今身在何方,而这翠色青阴却依旧留存。
不要说竹子没有傲骨,它在岁寒之时依旧陪伴着我晨昏。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梅与竹的深厚情感,首联写诗人从江北离别梅花后,回到江南又见到了竹子,表现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颔联回忆了与梅花共度的美好时光,如今却只能独自面对月色和窗影,颈联通过对比梅的消逝与竹的常青,突出了竹的坚韧不拔,尾联则直接赞美竹子的傲骨,即使在严寒之中也依然陪伴着诗人。
赏析
此诗以梅竹为题材,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坚韧不拔、高洁自守品格的赞美,诗中“梅兄”与“竹君”的称呼,既体现了诗人对它们的尊重,也赋予了它们人性化的特征,通过回忆与梅花的共醉时光,以及对比梅的消逝与竹的常青,诗人巧妙地传达了对坚韧品格的向往和赞美,尾联的“莫道此君无傲骨,岁寒依旧伴晨昏”更是点睛之笔,直接点明了竹子的傲骨和坚韧精神。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虚构作品,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此诗可能创作于刘禹锡仕途不顺、遭遇贬谪之时,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困境,诗人通过赞美梅竹的坚韧和高洁,来表达自己不屈不挠、坚守节操的精神追求,诗人也通过此诗寄托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在严寒的岁月里,竹子依然陪伴着他度过晨昏,成为他精神上的支柱和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