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皇羽卫无供给,探借春风十日粮。出自哪首诗?

梦梦5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借粮

唐·李涉

东皇羽卫无供给,探借春风十日粮。

天子未尝知此意,旗亭犹自算军装。

作者简介

李涉,唐代诗人,约公元806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居梁园,逢兵乱,避乱于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因事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曾三遇盗,幸得脱险,后任滁州、润州等地刺史,又入为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工诗文,尤善乐府,题材多写客中旅途景色,寓有深意,有《李涉集》,《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译文

东皇(此处可能代指朝廷或皇帝)的羽林卫士没有粮食供给,只好向春风祈求,借来十日的口粮,天子却并不知道他们的这种艰难处境,而旗亭(古代市场设旗为标志,称旗亭)还在那里计算着军需装备的费用。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羽林卫士无粮可食,不得不向春风“借粮”的夸张手法,反映了当时军队后勤供给的困难,以及朝廷对士兵疾苦的忽视,诗中“东皇羽卫无供给”一句,直接点出了问题的核心,即军队缺乏粮食供应;“探借春风十日粮”则是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士兵们对粮食的极度渴望;“天子未尝知此意”揭示了朝廷对士兵困境的无知或忽视;“旗亭犹自算军装”则进一步讽刺了朝廷在军需装备上的计算与投入,却忽视了最基本的粮食问题。

赏析

这首诗以鲜明的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深刻揭示了军队后勤供给的严重问题,以及朝廷对士兵疾苦的漠视,诗中“探借春风十日粮”一句,既富有诗意,又极具讽刺意味,形象地描绘了士兵们因饥饿而陷入的绝境,这首诗也体现了李涉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涉任地方官期间,他通过亲眼目睹或听闻军队后勤供给的困难,以及朝廷对士兵困境的忽视,深感愤慨和同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当时唐朝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军队后勤供给问题尤为突出,士兵们常常处于饥饿和困苦之中,李涉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士兵们的同情和关怀,也讽刺了朝廷的腐败和无知,这首诗也反映了李涉作为一位有良知的官员,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批判精神。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