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昭陵银海閟银钩
唐·李商隐
昭陵银海閟银钩,秦王卧看偷儿偷。
宝气浮空龙背冷,玉声敲砌凤钩愁。
三千世界笙歌里,十二楼台月露秋。
莫向灵前争拜扫,泉扃锁断紫云流。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作往往含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昭陵中的银海藏着银钩(指月亮或珍贵的宝物),秦王(此处可能借指唐太宗李世民,但也可能有泛指帝王的意味)躺着观看小偷行窃,宝物的光芒在空中浮动,使得龙背都显得寒冷,玉石敲击的声音在宫殿的台阶上回响,让凤凰形的钩子都感到忧愁,在这三千世界(佛教用语,指宇宙万物)中充满了笙歌,十二楼台(指仙境或皇宫)在秋月的照耀下更显清幽,不要在灵前争相祭拜扫墓,因为陵墓的门锁已经断绝了紫云(象征祥瑞之气)的流动。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昭陵中的宝物和帝王的闲适生活,以及陵墓的神秘和庄严,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沉思,诗中“银海閟银钩”等意象富有象征意义,既展现了陵墓的富丽堂皇,又暗示了其中的孤寂和凄凉。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深远而含蓄,诗歌的语言优美,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人还通过对比和联想等手法,将陵墓中的宝物与帝王的闲适生活、陵墓的神秘与庄严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画面。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商隐对历史的感慨和对逝去岁月的怀念有关,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其中藏有大量的宝物和珍贵的文物,李商隐通过描绘昭陵中的景象和帝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他也可能借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中的“秦王”可能借指唐太宗李世民,但也可能有泛指帝王的意味,在解读这首诗时,我们需要结合诗歌的整体意境和诗人的创作背景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