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广州天尽处
唐·曹松
到得广州天尽处,方教回首向韶州。
潮头落日人何处,烟树青山鸟几秋。
海国曾闻传蜃气,江城犹自傍蛟流。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眼眸。
作者简介
曹松,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潜山附近)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晚唐昭宗至哀帝年间,他早年曾避乱栖居洪州西山,后游历四方,晚年才入仕,曾任秘书正字、太常博士等职,曹松工诗,风格似贾岛,工于铸字炼句,曾作《己亥岁》二首,反映晚唐战乱造成的悲惨景象,广为传诵,他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怀,表达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对时局的忧虑。
译文
当我抵达广州这仿佛天际尽头的地方,才敢回头遥望那遥远的韶州。
潮水退去,落日西沉,人在何方?烟雾缭绕的树林和青翠的山峦,鸟儿已度过了多少个春秋。
这里靠海,曾听说有海市蜃楼的奇观,而江城依旧紧邻着蛟龙出没的水域。
我这次远行并非为了品尝那美味的鲈鱼脍,而是因为我热爱这壮丽的山川,它们深深吸引了我的眼眸。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到达广州后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过往旅程的回顾,首联点明到达广州这一地理位置,同时暗示了旅途的遥远和艰辛;颔联通过描绘落日、潮头、烟树、青山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颈联则引入了关于海国蜃气和江城蛟流的传说,增添了神秘色彩;尾联则直接表达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并非为了物质享受,而是出于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赏析
这首诗以广州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诗中既有对现实景象的描绘,也有对传说的引用,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神秘感,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表达了对过往旅程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期待,尾联的“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眼眸”更是直接点明了诗人的高洁情操和超脱物欲的精神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曹松游历四方、晚年入仕之前的某个时期,当时他或许正身处广州,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于是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追求精神寄托的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