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蓬莱仙伯沈东阳
唐·刘禹锡
蓬莱仙伯沈东阳,领袖诸儒太极旁。
道在箪瓢心自乐,功成钟鼎梦初长。
清风满袖归蓬岛,明月当空照玉堂。
他日若逢杨子问,只应高卧白云乡。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他的诗歌风格豪迈,富有哲理性和批判精神,是唐代文坛的重要人物。
译文
蓬莱仙境中的仙伯沈东阳,在太极之旁引领着众多儒者,他虽身处简朴之中,但心怀道义自得其乐;功成名就之后,却如同梦中初醒,淡泊名利,他清风满袖,归隐于蓬莱仙岛,明月高悬,照亮了他的玉堂居所,将来若有人问起杨子(此处可能代指某位友人或泛指求知者),只说他已高卧于白云深处,远离尘嚣。
释义
这首诗通过赞美沈东阳的高洁品质与超脱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儒家理想的追求,诗中“蓬莱仙伯”象征沈东阳的高洁与超凡脱俗,“领袖诸儒”则强调其在儒学界的地位与影响力,后两句通过描绘其归隐后的生活状态,进一步突出了其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风貌。
赏析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沈东阳超凡脱俗的形象,首联直接点题,突出了沈东阳的身份与地位;颔联通过对比,表现了他虽身处简朴却心怀道义的高尚情操;颈联则描绘了他归隐后的生活场景,清风明月,充满了诗意与画意;尾联以杨子之问作结,既表达了作者对沈东阳归隐生活的羡慕与向往,又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中可以看出,刘禹锡对沈东阳抱有极高的敬意与赞赏,沈东阳作为当时的儒学领袖,其高洁的品质与超脱的境界深深吸引了刘禹锡,在唐代,儒释道三教并立,士人往往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而沈东阳的形象正好符合了刘禹锡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向往,他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对沈东阳的敬仰与赞美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刘禹锡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儒家理想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