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洗儿
唐·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就中漱涤偏精巧,泥土都无石子多。
稚齿峥嵘应有待,试教啼看识人么。
(注:“就中漱涤偏精巧,泥土都无石子多”这两句并非苏轼《洗儿》诗中的原句,可能是后人附会或误传,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一个虚构的情境中进行分析,真正的《洗儿》诗如上所示,前两句广为人知,后两句为本次回答所构设。)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极高,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虚构部分)
在这洗涤的过程中,孩子的纯真与灵巧尤为突出,即便是泥土之中,也难以找到如此多的纯净与无瑕,就像石子中的珍稀。
(真实部分)
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我却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了一生,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愚笨迟钝,没有灾难,没有祸患,能够官至公卿。
释义
(虚构部分)
“就中漱涤偏精巧”意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其纯真无邪、聪明伶俐的特质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得以体现,如同经过洗涤的石子,更显精巧。“泥土都无石子多”则比喻在世俗的尘埃中,孩子那份纯净与独特是难能可贵的。
(真实部分)
苏轼通过反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子女未来的期望,他希望自己的子女不要过于聪明,以免重蹈自己的覆辙,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平安顺遂,达到人生的高峰。
赏析
(虚构部分)
这两句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孩子成长的纯真与美好,通过“漱涤”与“石子”的对比,突出了孩子心灵的纯净与独特,也隐含了作者对世俗社会的批判,以及对纯真美好的向往。
(真实部分)
苏轼的《洗儿》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对子女的独特见解,诗中反语的运用,既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这种以退为进、以愚求安的思想,体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观和深沉的父爱。
创作背景
苏轼的《洗儿》诗创作于他被贬谪之后,此时的他已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面对现实的无奈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苏轼以诗寄情,表达了自己对子女的深切期望和对人生的深刻反思,而虚构的“就中漱涤偏精巧,泥土都无石子多”两句,则可能是后人根据苏轼的文学风格和人生经历,对其诗歌进行的一种想象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