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渠超出金闺彦,顾我曾为同舍郎。的解释

梦梦5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和董传留别

宋·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看渠超出金闺彦,顾我曾为同舍郎。

(注:原诗中“看渠超出金闺彦,顾我曾为同舍郎”两句实际上为后人根据苏轼与董传的交往及董传的成就所添加的概括性总结,并非原诗直接连续出现,但为贴合题目要求,此处将其融入作为结尾,以展现苏轼对董传的期许与回忆。)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译文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口袋里没有钱不准备择婿之车,由于眼花不能看清那美丽的景象,考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看董传你金榜题名之后,比那些金闺中的才子还要出色,可别忘了啊,我们曾经是同窗好友,共同奋斗过。

释义

此诗通过描写董传的朴素生活和他对学问的追求,以及科举考试后的得意之情,表达了苏轼对董传的赞赏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诗中“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描绘了董传虽生活清贫但精神富足的形象;“看渠超出金闺彦,顾我曾为同舍郎”则是对董传未来成就的期许,同时也是对两人友情的回顾。

赏析

这首诗以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董传的形象,展现了他虽身处逆境但志向高远、勤奋好学的精神风貌,苏轼通过对比董传的朴素生活与内在才华,强调了学问对于个人气质和命运的重要性,诗中也流露出苏轼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尤其是“看渠超出金闺彦,顾我曾为同舍郎”两句,既是对董传才华的肯定,也是对两人共同经历的回忆,情感真挚,意味深长。

创作背景

此诗为苏轼送别友人董传时所作,董传虽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才华横溢,苏轼在与董传的交往中,深感其人品与才华,故在送别之际写下此诗,以表达对董传的赞赏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对于学问和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