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野田黄鹤楼
唐·韦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不是丰年那得此,今春大胜去春时。
(注:“不是丰年那得此,今春大胜去春时”并非韦庄《黄鹤楼》原句,此处为创作需求而融入的新句,以下解析将基于这一设定进行。)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动乱的年代,经历了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后仕于后蜀,曾任前蜀宰相,韦庄的诗风清新自然,词则婉约含蓄,对后世影响深远,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茂盛的芳草,如果不是因为今年是个丰收年,哪里能有如此美丽的春景呢?今年的春天比去年更加美好。
释义
此诗前半部分借黄鹤楼的历史传说,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沧桑、人生短暂的感慨,后半部分则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特别是强调“不是丰年那得此”,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隐含了对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
赏析
“不是丰年那得此,今春大胜去春时”这两句,以丰收的喜悦映衬春天的美景,不仅展现了自然风光的迷人,更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社会和谐的渴望,与前文的黄鹤楼传说形成鲜明对比,从历史的沧桑转向现实的欢愉,使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创作背景
虽然“不是丰年那得此,今春大胜去春时”并非韦庄原诗中的句子,但我们可以设想,在韦庄生活的晚唐至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某年出现了难得的丰收景象,无疑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安慰和希望,这两句诗可以视为韦庄或类似境遇的诗人,在目睹或想象到丰收景象时,内心喜悦与感慨的真实写照,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寄托了对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深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