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楼夕望招客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津亭杨柳碧毵毵,人立东风酒半酣。
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到江南。
津亭饮散浪如屋,篷窗晓起雪满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注:后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实际出自李白的《将进酒》,此处为假设性融入,以展示如何围绕关键词构建情境,原诗中并无此句直接相连,为符合题目要求,以下分析将主要基于“津亭饮散浪如屋,篷窗晓起雪满林”这两句进行构想性解析。)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反映了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译文
(针对“津亭饮散浪如屋,篷窗晓起雪满林”两句的构想性译文)
在渡口边的亭子中,我们饮酒话别,直到浪花翻滚如同屋顶般高耸;清晨醒来,透过船篷的窗户,只见林中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离别与清晨雪景交织的画面,前句“津亭饮散浪如屋”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离别时分的依依不舍和环境的动荡不安;后句“篷窗晓起雪满林”则转换到清晨的宁静与美丽,雪覆盖的树林为旅途增添了几分清冷与纯净。
赏析
这两句诗以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离别与自然的深刻感受,前句中的“浪如屋”不仅形容了水势之大,也隐喻了离别时内心的波澜;后句则以“雪满林”描绘了一个清新脱俗的早晨景象,与前一晚的离别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旅途的淡然态度。
创作背景
(构想性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游历或贬谪途中,面对离别与自然的双重触动,他心生感慨,写下了这首描绘离别与清晨雪景的诗篇,在渡口边的亭子中,诗人与友人饮酒话别,情感交织;而清晨醒来,面对满林的雪景,他又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这种情感的转换与融合,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