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无情知有情,落滩告诉不堪听。的释义

小编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溪水

唐·罗隐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忽转分流去,落滩告诉不堪听。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时期,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依附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多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译文

溪水看似无情却仿佛又带着情感,进入山中三日都与我同行相伴。

但当它突然在岭头转弯分流而去时,那水流冲击滩石的声音,却让人不忍听闻。

释义

这首诗以溪水为题材,通过描绘溪水与诗人的相伴与分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聚散离合的感慨,首句“溪水无情似有情”,以“无情”与“有情”的对比,突出了溪水虽无情感却能与人相伴的奇妙感受,次句“入山三日得同行”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相伴的关系,后两句则通过溪水在岭头转弯分流,以及落滩时的声音,暗示了人生的离别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溪水为喻,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聚散离合的深刻感悟,溪水本是无情之物,但在诗人的笔下,却仿佛具有了情感,与诗人相伴而行,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得溪水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寄托,而溪水在岭头转弯分流,以及落滩时的声音,则象征着人生的离别与无奈,让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无常,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罗隐的个人经历有关,罗隐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才依附吴越王钱镠得以安身立命,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对人生的无常和聚散离合有着深刻的感悟,而溪水作为自然界中常见的景象,往往能够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罗隐以溪水为题材,创作了这首富有哲理的诗篇,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罗隐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无奈之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