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萍池沼垂杨里,初见芙蕖第一花。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苏幕遮·夏景

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注:虽然您提供的关键词“绿萍池沼垂杨里,初见芙蕖第一花”并未直接出现在此诗中,但“一一风荷举”与“芙蕖”(荷花的别称)相关,且此诗为描写夏日荷塘之景的佳作,故以此诗为例进行解析,根据古典诗词的意象与风格,尝试构造一个包含您关键词的假设性诗句,置于解析之后,以供参考。)

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词人,音乐文学家,官至知隆兴府兼江西兵马都监,提举南京鸿庆宫,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译文

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晴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想到那遥远的故乡,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我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一叶小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去的荷花塘(指杭州西湖)。

释义

此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上阕写景,写夏日早晨的风荷,下阕抒情,抒发对故乡的怀念,全词意境开阔而情调哀伤,有超脱尘世、返归自然之感,及面对荷塘风色的陶醉之情,又有客居他乡、光阴易逝之叹,表现了作者对现实人生深沉的思索。

赏析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为分明,一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斗室外有暑气侵人,继写小鸟鸣声,以动衬静,更增浓夏之清晨的宁静气氛。“叶上”句,清新雅致,颇有王维“诗中有画”之境界,下片写久客思乡之情,换头处即景抒情,虚中见实,颇有情致。“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结尾再由对方回到自己,仍扣紧夏日风荷这一景物,却出人意料地运用小舟梦境,把思乡之情寄托于梦境,构思新奇,意境开阔而情调哀伤。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至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为客中思乡之作。

假设性诗句及解析(包含关键词“绿萍池沼垂杨里,初见芙蕖第一花”)

假设性诗句

绿萍池沼垂杨里,初见芙蕖第一花。

清露微沾娇欲语,风来摇曳满池霞。

解析

此假设性诗句描绘了一幅初夏荷塘的清新画卷,首句“绿萍池沼垂杨里”,以绿萍、池沼、垂杨为背景,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次句“初见芙蕖第一花”,点出主题,即荷花(芙蕖)的初次绽放,象征着美好与希望,第三句“清露微沾娇欲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荷花上露珠轻挂,仿佛花儿在轻声细语,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情趣,末句“风来摇曳满池霞”,以风拂荷花,花瓣摇曳生姿,如同满池彩霞,进一步渲染了荷塘的美丽与和谐,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赞美。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