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秉烛夜游
朝代:清代
作者: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
蹈月何销秉炬行,也防月落未天明。
楼台错落千灯照,庭院深幽万籁清。
夜色渐浓人已醉,花香浮动梦初成。
此中真意谁能解,唯有孤灯伴我行。
作者简介
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1711年-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的顶峰,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同时也热爱文学与艺术,常有诗作流传。
译文
踏着月光何须手持火把前行,也要防备月亮落下天色未明。
楼台错落有致,千盏灯火照亮夜空,庭院深邃幽静,万籁俱寂只闻清香。
夜色渐浓,人们已沉醉其中,花香浮动,梦境初现。
这其中的真意谁能理解呢?只有孤灯与我相伴前行。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夜晚秉烛夜游的情景,通过月光与灯火的交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首句“蹈月何销秉炬行”表达了月光之明亮足以照亮道路,无需火把;次句“也防月落未天明”则透露出对未知(如月落天明前)的防备之心,后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美景与作者的心境,表达了孤独而又不失雅致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以夜晚的游历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光、灯火、楼台、庭院等景物,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作者通过“蹈月何销秉炬行”与“也防月落未天明”的对比,既展现了月光的明亮与美好,又透露出对未知与变化的警觉与准备,后两句则通过“夜色渐浓人已醉,花香浮动梦初成”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梦幻般的夜晚世界,而“此中真意谁能解,唯有孤灯伴我行”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对真意的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乾隆皇帝某个夜晚的游历之中,作为一位热爱文学与艺术的皇帝,乾隆帝常常在游历中即兴赋诗,以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游历情景,展现了乾隆帝对月光的喜爱、对未知与变化的警觉以及对人生真意的追求,也反映了乾隆帝作为一位皇帝在繁忙政务之余,对宁静与闲适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