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具江西句中眼,犹须作礼问云山。全诗是什么?

小星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欲具江西句中眼,犹须作礼问云山。

(注:“欲具江西句中眼,犹须作礼问云山”这句并非直接出自朱熹广为人知的《观书有感》二首中的任何一首,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一个虚构的情境中,作为对原诗意境的延伸与想象,在真实历史文献中,未找到朱熹直接以此两句为内容的诗作,以下解析将基于这一虚构情境进行。)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朱子,是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要想具备江西诗派那种敏锐洞察诗句之美的眼光,还需要恭敬地向自然山水学习,领悟其中的奥秘。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池塘的清澈,比喻了不断学习新知识、保持思想活跃的重要性,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中灵感与悟性的追求,认为要提升诗歌鉴赏与创作能力,必须深入自然,向大自然学习,从中汲取灵感。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理,前两句以池塘为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知识不断更新的重要性,强调了源头活水对于池塘清澈的决定性作用,寓意着不断学习新知识是保持思想活力的关键,后两句则是对文学创作理念的深刻阐述,指出要想在诗歌创作上有所成就,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而这种能力往往来源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创作背景

虽然“欲具江西句中眼,犹须作礼问云山”并非朱熹确切的原句,但我们可以构想,这样的思想可能源于朱熹对文学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朱熹一生致力于理学研究,同时也非常重视文学与自然的联系,认为自然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之一,在创作这首诗时,他可能正处于对文学与自然关系深入思考的阶段,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文学创作与自然灵感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

虽然“欲具江西句中眼,犹须作礼问云山”并非朱熹确切的原句,但将其融入这首虚构的《观书有感》中,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体现了朱熹对于文学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