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病中思
宋·陈与义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数行临水畔,短亭一角入花丛。
晴窗日暖云慵散,暮霭烟深树欲葱。
病里不知时节换,只惊花草又芳菲。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他早年曾受到苏轼等人的影响,后来自成一家,诗风清新自然,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在南宋诗坛上,他被誉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陈与义一生经历了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建立,其诗歌作品中常流露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译文
回到家中五次见到春天的景色,却总是被这春色惹得我这病翁心生烦恼,高高的柳树几行排列在水边,短亭的一角掩映在花丛之中,晴朗的窗户边日光温暖,云朵慵懒地飘散着,傍晚时分烟雾缭绕,树木显得更加葱郁,在病中我全然不知季节的变换,只是惊讶地发现花草又变得芬芳美丽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病中归家所见到的春日景色,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个人境遇的感慨,诗中“还家五度见春容”一句,既点明了诗人多次归家的经历,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长被春容恼病翁”则通过“恼”字,表达了诗人对春色虽美却难以享受的心情,后几句则具体描绘了春日景色,以景衬情,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心境。
赏析
这首诗以病中归家所见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时局的感慨,诗中“高柳数行临水畔,短亭一角入花丛”等句,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春日景色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诗人通过“病里不知时节换,只惊花草又芳菲”等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生命美好的珍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初年,当时陈与义正身处乱世之中,经历了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建立,他因病归家,多次见到春天的景色,却因病痛缠身而无法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时光,这种经历促使他写下了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日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美好的珍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