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牡丹
唐·温庭筠
轻阴隔翠幄,宿雨润芳丛。
只销三日雨和风,化作真珠堆锦褥。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妨去便东。
作者及朝代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或“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等。
译文
轻轻的阴云隔断了翠绿色的帷幄,夜来的细雨润泽了芳香的花丛,只要经过三天的雨和风的吹拂,牡丹就会变成珍珠般的花蕊堆满锦褥般的枝叶,君王如果说道这种花能够倾国倾城,那么玉辇何妨驶向东都洛阳去欣赏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牡丹花在雨后的娇艳景象,以及诗人对牡丹花美丽姿态的赞美,首联写牡丹生长的环境,颔联写牡丹的美丽,颈联和尾联则通过假设和反问,表达了对牡丹花美的极致赞美,以及君王若爱花应不惜劳驾去观赏的情感。
赏析
这首诗以牡丹为题,通过对牡丹生长环境和形态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牡丹的娇艳和美丽,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将牡丹比作“真珠堆锦褥”,形象地描绘了牡丹花蕊的晶莹剔透和枝叶的繁茂华丽,诗人还通过假设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对牡丹花美的极致赞美,以及君王若爱花应不惜劳驾去观赏的情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
创作背景
温庭筠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牡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对牡丹花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寄托了对社会安定和繁荣的期望,虽然诗中并未直接涉及社会现实,但通过对自然美的描绘和赞美,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