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敬轩居士子胥孙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敬轩居士子胥孙,
河出昆仑学有源。
笔底春风挥翰墨,
胸中云梦纳乾坤。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一生坎坷,生活清贫,但为人豁达乐观,不拘小节,性情狂放不羁,厌恶权贵,同情劳动人民。
译文
敬轩居士是子胥的后代,
学问如同黄河源自昆仑,源远流长。
笔下春风挥洒翰墨,文采飞扬,
胸中仿佛容纳了广阔的云梦泽和乾坤大地。
释义
首句“敬轩居士子胥孙”点明人物身份,敬轩居士是某位贤者的称号,而“子胥孙”则暗示其家族背景,可能与古代忠臣伍子胥有关,这里可能是借以表达其家族有忠良之传统,次句“河出昆仑学有源”比喻学问的深厚与源远流长,如同黄河发源于昆仑山一样,后两句则是对敬轩居士才华的赞美,形容其文笔流畅,胸怀广阔。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赞美了敬轩居士的学识与才华,首联通过家族背景的介绍,为全诗奠定了敬仰与尊重的基调,颔联则以“河出昆仑”为喻,形象地表达了学问的深厚与传承的重要性,颈联与尾联则通过具体的描绘,展现了敬轩居士的文学造诣与胸怀气度,笔底春风、胸中云梦,既是对其才华的赞美,也是对其人格魅力的颂扬,整首诗意境开阔,语言优美,是一首典型的文人赞美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郑板桥对某位学者的敬仰与赞美有关,作为清代著名的文人画家,郑板桥一生交友广泛,对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尤为敬重,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某个场合,为了表达对敬轩居士的敬仰与赞美之情而创作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郑板桥对学问的尊重与对人才的珍视,同时也体现了他作为文人画家的独特审美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