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岁暮杂感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旧说冬乾年定湿,试将今岁试南翁。
寒风凛冽霜飞白,暖日融和雪化红。
田野耕耘望岁稔,村居烟火庆时雍。
天公有意怜苍生,赐我丰年乐未穷。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作多抒发其关心百姓疾苦、蔑视权贵、安贫乐道的思想情感,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清新明快,其书法和绘画亦独具特色,尤其是其“六分半书”和画竹技法,更是名扬四海。
译文
按照旧时的说法,如果冬天干燥,那么来年一定会湿润多雨,现在我来试着看看今年的情况,验证一下这个说法是否准确,以南翁(此处可理解为当地的老人或智者)的经验为参考,寒风凛冽,霜白如雪,但在温暖的阳光下,积雪渐渐融化,露出点点红色(此处可能指雪下覆盖的红花或土壤),田野间农民们辛勤耕耘,期盼着丰收的好年景;村庄里家家户户烟火缭绕,庆祝着时局的和平与繁荣,上天似乎有意怜悯苍生,赐予我们一个丰年,让我们享受无尽的欢乐。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冬季的气候特征和对来年收成的期待,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对自然规律的思考,首句“旧说冬乾年定湿”引出了全诗的主题,即关于气候与收成关系的传统观念,接下来的诗句则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和农民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对丰年的期盼和对上天恩赐的感激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冬末春初的自然景象和农民的生活状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诗人通过对比寒风凛冽与暖日融和的景象,以及农民对丰收的期盼与庆祝,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幻莫测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也借自然之口,表达了对苍生的怜悯和对丰年的感激,体现了其深厚的民本思想和乐观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郑板桥晚年时期,当时他虽已名满天下,但仍心系百姓疾苦,对农民的生活状况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关注,在封建社会中,农民的收成往往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影响,因此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农民生活的同情与关怀,诗人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人们对农民问题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