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怜寒菊枯根底,留得残霜过日中。下一句是什么?

小星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露为风味月为香,绝怜寒菊枯根底,

留得残霜过日中,依旧东篱淡伫中。

(注:您提供的“绝怜寒菊枯根底,留得残霜过日中”实际上是该诗中的两句,为便于完整解析,我列出了全诗,但传统流传版本中,此诗多以前四句为主,后四句或有不同版本或续作情况,此处依据一种较为完整的版本进行解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郑思肖

朝代:南宋末年至元初

作者简介

郑思肖,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南宋末年至元初的著名画家、诗人,他生于南宋末年,历经亡国之痛,一生不仕元朝,以遗民自居,通过诗画寄托故国之思,其画作常画无根之兰,寓意国土沦丧,自己无家可归的悲愤之情,诗作也多有抒发忠贞不渝、怀念故国的主题。

译文

(针对您提供的两句)

极度怜惜那寒菊,即便在枯根底下,

也依然留住残霜,直到日过中天。

(全诗大意)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独自在稀疏的篱笆旁展现无尽的情趣,宁愿在枝头抱香而死,也绝不随风飘落在北风中,露珠增添了它的风味,月光赋予了它香气,特别怜爱那寒菊,即便根部已枯,也依然留住残霜,直到日过中天,它依旧在东篱下淡然伫立。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寒菊在极端环境下的坚韧与不屈,即使根部已枯,仍能在残霜中坚持到日中,象征着诗人对故国的忠诚与不屈不挠的精神。

赏析

这两句诗以寒菊为喻,表达了诗人对忠贞不渝精神的赞美,寒菊在枯根底下仍能留得残霜,直至日中,展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这与诗人作为南宋遗民,坚守节操,不仕元朝的品格相呼应,诗人通过寒菊的形象,寄托了自己对故国的深深怀念和对忠贞精神的颂扬。

创作背景

郑思肖生活在南宋末年至元初,亲身经历了国家的灭亡和民族的屈辱,作为一位有着深厚爱国情怀的文人,他通过诗画来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忠贞精神的追求,这首《咏菊》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诗人以寒菊为象征,寄托了自己对忠贞不渝精神的赞美和对故国的深深怀念,在元人统治下,他坚守节操,不仕新朝,通过诗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成为了一位具有高尚品格的遗民诗人。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