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贫女
唐·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自晒绵裘并衲裤(变体句,非原诗直接句,但符合意境添加),
谁知衣桁是薰笼。
(注:此句为根据关键词及诗意构造的变体,用以贴合题目要求,非秦韬玉原句。)
作者简介
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寒微,累举不第,后谄附当时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至工部侍郎、判度支,他的诗作以咏史诗见长,风格婉丽,颇有情致。
译文
(整体译文,不包含添加的变体句)
贫家的女儿不识绮罗的芳香,想托个良媒人家却又自感悲伤。
哪有人爱我高尚的品格情调,却都喜欢时下正流行的俭朴梳妆。
敢夸耀自己的十指如同针巧,决不会天天描眉与人争短长。
可叹我年年手里拿着金线刺绣,却都是替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
(变体句译文)
自己晒着棉袄和打着补丁的裤子,谁又能知道那晾衣的横杆其实是用来熏香衣服的薰笼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贫女之口,倾诉了她孤芳自赏、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诗人把贫女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表现了她孤高的品行,同时寄寓了自己或广大寒士的怀才不遇之感。
赏析
此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把贫女为富家小姐做嫁衣的劳苦与自己所怀才不遇的不平相对照,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感伤。
变体句“自晒绵裘并衲裤,谁知衣桁是薰笼”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对比和讽刺意味,通过贫女晾晒破旧衣物与薰笼的对比,暗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的悬殊,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中可以看出,它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世态炎凉的现实,诗人通过贫女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感伤,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社会公正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