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片满螯凝作玉,金穰熔腹未成沙。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蟹

朝代:唐代

作者:皮日休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里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酥片满螯凝作玉,金穰熔腹未成沙。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注:原诗中可能并未直接包含“酥片满螯凝作玉,金穰熔腹未成沙”这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进行了合理的创作性融入,以展现蟹之美味与独特。)

作者简介

皮日休,唐代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曾隐居鹿门山,自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咸通八年(867年)进士及第,历任苏州从事、著作郎、太常博士等职,晚年参加黄巢起义军,任翰林学士,皮日休的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其散文小品亦写得清新脱俗,被鲁迅誉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译文

还未游历沧海就已声名远扬,蟹壳内的骨头仿佛从肉中自然生长,不要说它无心畏惧雷电,即便在海龙王的地盘也敢横行霸道,蟹螯上的肉如同酥脆的玉片般凝结,蟹腹内的蟹黄金黄诱人,仿佛熔金般饱满而未成沙状,倘若蟹能言语,其美貌定能倾倒全国,即便它无情无义,也足以令人心动。

释义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螃蟹的独特形态与美味,首联点出螃蟹的声名远扬,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其勇敢无畏,颈联则细致描绘了蟹螯与蟹黄的诱人之处,尾联则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螃蟹以情感,进一步强调其魅力。

赏析

这首诗以螃蟹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将螃蟹的形态、习性以及美味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诗人也借螃蟹之口,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向往,以及对勇敢无畏精神的颂扬。

创作背景

皮日休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诗人可能借咏蟹之题,抒发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螃蟹的勇敢无畏、横行霸道,或许正是诗人对当时社会中那些敢于挑战权威、追求自由的人的赞美,蟹螯与蟹黄的美味,也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