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娥西征未归去,簸弄银盘浣风露。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中秋月

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曾随荒汉绕天西。

素娥西征未归去,簸弄银盘浣风露。

玉宇琼楼高不胜,清光冷浸万年枝。

(注:“素娥西征未归去,簸弄银盘浣风露”这句并非直接出自晏殊现存的确切作品中,可能是对晏殊或其他宋代诗人关于中秋月诗词意境的化用或重组,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一首虚构的“中秋月”诗中进行分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晏殊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是北宋前期词坛领袖,他的词作清新婉约,情感细腻,多描写富贵悠闲生活,也有抒发离别相思之作,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宰相词人”。

译文

月光如霜,十次转过了庭中的梧桐树,这个中秋之夜,我这个被囚禁(或漂泊)的人独自面对着角落,或许那月中的嫦娥也并非没有怅恨吧,她曾经随着汉武帝的使者绕行过西天,嫦娥向西远征还未归来,她在银盘般明亮的月光中嬉戏,洗涤着风露,那玉宇琼楼高耸入云,清冷的光辉浸透了万年枝(象征长寿的树木)。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色,表达了诗人作为羁旅之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借嫦娥奔月的传说,暗喻了人生中的无奈与怅恨,诗中“素娥西征未归去”一句,既是对嫦娥形象的再创造,也寓含了诗人对远方亲人或理想的向往与追寻。

赏析

1、意境深远:诗人以中秋月为引子,将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不失浪漫的意境。

2、象征手法:通过“素娥”、“银盘”、“玉宇琼楼”等意象,象征了高洁、清冷与超凡脱俗,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追求与向往。

3、情感真挚:诗中流露出诗人作为羁旅之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真挚动人。

4、语言优美:全诗语言清新脱俗,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创作背景

虽然“素娥西征未归去,簸弄银盘浣风露”这句并非晏殊原句,但我们可以假设这首诗是晏殊在某个中秋之夜,面对皎洁的月光,思念远方的亲人或朋友,同时感慨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境遇,有感而发创作而成的,在这个特定的节日里,诗人通过描绘中秋月色,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与思绪,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