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霜瓦才逢月,半作青瑶半作银。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46个月前

诗词原文

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深院寂寥人定后,如何霜瓦才逢月,

半作青瑶半作银,清光冷浸玉阶尘。

(注:原诗中并无“如何霜瓦才逢月,半作青瑶半作银”这一完整句,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并稍作调整,以形成一首完整的、符合意境的诗,这是基于原诗意境的创意性续写。)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生活在晚唐时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表达著称,擅长爱情诗和无题诗,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作者简介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年代,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他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初秋时节,听到南飞的大雁声,蝉鸣已经消失,我登上百尺高楼,眼前是水天一色的壮阔景象,青女和素娥这两位仙女都耐得住寒冷,在月宫和霜中比美争艳,夜深人静,深院里一片寂寥,霜后的瓦片在月光下闪烁着,一半像青色的美玉,一半像银色的光辉,清冷的月光浸透了宫殿的玉阶,让尘埃也显得清冷而神秘。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清冷、高洁之美的赞美,诗中“征雁”、“无蝉”暗示了季节的变换,“百尺楼高水接天”则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后两句通过“青女素娥”的比喻,以及“霜瓦逢月”的细腻描绘,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清冷、高洁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的霜月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营造出一种清冷而神秘的美感,诗人巧妙地运用“青女素娥”的神话传说,将月宫与人间相联系,增强了诗歌的浪漫色彩。“霜瓦逢月”的描绘,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寓含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他个人也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情感的波折,这些经历都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这首诗可能是在某个秋夜,诗人独自登上高楼,面对清冷的月光和霜后的景象,心中涌起对高洁品质的赞美和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创作出了这首充满意境和情感的佳作,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如何霜瓦才逢月,半作青瑶半作银”这一句是创意性续写,但它仍然符合李商隐诗歌的风格和意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