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为迎宾得探春,白门官柳早尖新。的释义

春秋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探春

朝代:清代

作者:曹寅

却为迎宾得探春,白门官柳早尖新。

江南地暖花先发,塞北天寒雁未闻。

酒绿灯红春意满,风清月白夜香分。

此时谁最关情处,独倚阑干忆故人。

作者简介

曹寅(1658年-1712年),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满洲正白旗内务府包衣,清朝大臣、文学家、藏书家,他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曾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曹寅爱好诗词戏曲,著有《楝亭集》《续琵琶记》等作品,他一生清正廉洁,深受康熙皇帝的信任和宠爱。

译文

为了迎接宾客而得以欣赏到春天的美景,白门(南京的别称)的官道旁柳树已经早早地抽出了嫩绿的新芽,江南地区因为气候温暖,花儿已经早早地绽放,而塞北地区天气寒冷,大雁还未南飞,酒绿灯红的景象充满了春天的气息,清风明月之下,夜晚的香气四溢,此时最让人动情的是什么呢?是独自倚靠在栏杆上,思念着远方的故人。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为了迎接宾客而欣赏到的春天美景,通过对比江南与塞北的气候差异,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不忘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探春”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和诗人的情感,首联“却为迎宾得探春,白门官柳早尖新”点明了诗人因迎宾而得以欣赏到春天的美景,同时以“白门官柳”作为春天的象征,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颔联通过对比江南与塞北的气候差异,进一步突出了春天的特点,颈联则通过“酒绿灯红”和“风清月白”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繁华与宁静,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使整首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充满了深情厚谊。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曹寅在江宁织造任上的时候,作为一位热爱诗词戏曲的文学家,曹寅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也不忘欣赏自然美景和抒发个人情感,这首诗可能是在一次迎接宾客的场合中,诗人因欣赏到春天的美景而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厚谊的佳作,作为一位远离故乡的官员,曹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不忘表达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之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