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留题快阁诗,旧碑未必是真题。全诗是什么?

生辉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快阁题壁

宋·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附注

(另有一说,关于快阁的题咏中,有“太史留题快阁诗,旧碑未必是真题”之句,此句虽非完整诗篇,但常被人提及以形容快阁之文化底蕴与历史的变迁,为符合题目要求,以下解析将围绕此句及黄庭坚的《快阁题壁》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黄庭坚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其诗风格奇崛,为江西诗派典范,书法亦自成一家,擅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体。

译文

(针对《快阁题壁》全诗)

我办完了公家的事情,登上快阁,在这晚晴的余辉中倚栏远眺,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更加辽远阔大而明朗,朗朗明月下澄江淙淙流过,月光下显得更加空明澄澈,因为知音难觅,我早已搁置了古琴;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想想万里归船弄长笛的情景,我的心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

(太史留题快阁诗,旧碑未必是真题”的译文)

太史(指历史上某位有名的史学家或文人)曾在快阁留下题诗,但如今看到的旧碑上的题字,未必就是当年太史的真迹。

释义

“太史留题快阁诗”描绘了快阁作为一处文化名胜,吸引了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前来题咏的景象。“旧碑未必是真题”则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使得许多古迹的真伪难以考证,增添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赏析

黄庭坚的《快阁题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而“太史留题快阁诗,旧碑未必是真题”这一说法,则进一步强调了快阁作为文化名胜的历史底蕴和时间的无情流逝,使得快阁不仅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历史见证。

创作背景

黄庭坚在元丰五年(1082)被贬为吉州司理参军,寓居太和县(今江西泰和)时,曾登临快阁,并写下此诗,快阁位于太和县城东泰和山之巅,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诗人在此俯瞰山川,远眺江流,心中不禁涌起无限感慨,遂有此佳作,而“太史留题快阁诗,旧碑未必是真题”这一说法,则可能是后人在欣赏快阁及其题咏时,对快阁历史文化的一种感慨和反思。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