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自不逢文与可,一竿秋竹扫风烟。全诗是什么?

春秋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竹

宋·释绍嵩

幸自不逢文与可,一竿秋竹扫风烟。

疏疏密密皆堪画,白白红红总可怜。

野老村居无俗客,山僧寺里有清泉。

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倚危栏看落川。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活跃于南宋时期,以诗文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禅意生活,释绍嵩的作品多反映了他对佛教禅理的领悟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译文

幸好没有遇到文与可(北宋著名画家,以画竹著称),不然这一竿秋竹在风烟中摇曳的姿态,恐怕就被他画去了,无论是疏疏朗朗还是密密匝匝的竹子都适合入画,而那白色的竹干和红色的竹叶更是惹人怜爱,乡野老翁的居所没有俗气的客人来访,山寺里的和尚则有清泉相伴,这里的真正意境谁能理解呢?我独自倚在高楼的栏杆上,静静地看着落日的余晖洒满山川。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竹的景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首句“幸自不逢文与可”以假设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秋竹美景的珍视,不愿其被世俗画家所描绘,接下来两句“疏疏密密皆堪画,白白红红总可怜”则进一步赞美了秋竹的美丽,无论是疏密还是色彩都令人陶醉,后两句则通过描绘乡野老翁和山寺和尚的生活,展现了诗人对宁静、无俗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秋竹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禅意生活的追求,首句以“幸自不逢文与可”为引子,巧妙地设置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接下来两句则通过描绘秋竹的疏密和色彩,进一步突出了其美丽和魅力,后两句则通过描绘乡野和山寺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宁静、无俗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禅意和诗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禅修生活和自然观察有关,作为一位僧人诗人,释绍嵩对佛教禅理有着深刻的领悟,同时他也热爱自然美景,善于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某个秋日,独自漫步于山间竹林时,被秋竹的美景所打动,从而创作出来的,通过描绘秋竹的景致和自己的生活感受,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中提到了“文与可”,但这里的“文与可”并非实指,而是诗人为了增强表达效果而设置的假设人物,文与可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以画竹著称,与诗人释绍嵩并无直接关联。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