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兰九畹百亩蕙,自荣自落谁能佩。出自哪首诗?

风云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种兰

唐·陈陶

春兰九畹百亩蕙,自荣自落谁能佩。

一从夫子见斯花,千古令人心徘徊。

作者简介

陈陶,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岭南(一说鄱阳,一说剑浦)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卒于文宗开成三年(838年),享寿约三十岁,早年游学长安,研究天文学,贞元末,举进士不第,曾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学仙,后不知所终,工诗,多写旅途及隐居生活,风格古朴澹泊,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陶集》一卷。

译文

春天的兰花在广阔的九畹之地和百亩蕙草丛中生长,它们自行开放又自行凋落,有谁能够佩戴它们呢?自从夫子(孔子)见到这种兰花后,千百年来,人们的心中都充满了对它的徘徊与向往。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兰和蕙草的繁茂与自荣自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兰花高洁品质的赞美以及对孔子见兰后所引发的深远影响的感慨,诗中“春兰九畹百亩蕙”描绘了兰花和蕙草生长的广阔场景,“自荣自落谁能佩”则强调了它们的自然生长与凋落,无人能够真正佩戴或拥有它们的美丽,暗示了兰花的高洁与超脱,后两句则通过孔子的典故,进一步提升了兰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赏析

这首诗以兰花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兰花高洁品质的赞美与向往,诗中“春兰九畹百亩蕙”的描绘,既展现了兰花生长的广阔场景,又暗示了兰花的高贵与不凡,而“自荣自落谁能佩”的感慨,则进一步强调了兰花的自然与超脱,使其更加具有吸引力,后两句通过孔子的典故,将兰花与儒家文化相结合,使其成为了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象征,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表达了诗人对兰花的赞美之情,又寄托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向往与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兰花高洁品质的赞美以及对儒家文化的敬仰有关,陈陶作为一位唐代诗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对兰花这种具有高尚品质的植物有着深厚的感情,他通过描绘兰花在广阔天地中自然生长与凋落的景象,表达了对兰花高洁品质的赞美与向往,他也通过孔子的典故,将兰花与儒家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兰花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首诗的创作,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追求,也表达了他对儒家文化的敬仰与传承。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