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啼杀不见人,空令千载忆灵均。下一句是什么?

梦梦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虽然您提供的关键词“子规啼杀不见人,空令千载忆灵均”并非直接出自此诗,但根据关键词的意境与“只留离骚在世间”的关联,可以推测您可能对与屈原及端午节相关的古诗词感兴趣,而张耒的《和端午》正是纪念屈原之作,且“灵均”乃屈原之字,故以此诗作答,并尝试将关键词融入赏析中,以符合您的需求。

作者简介

张耒(1054年—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北宋文学家、诗人、史学家,他一生勤于著述,诗、文、词皆有成就,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作风格平易近人,语言流畅自然,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译文

龙舟竞赛深深悲叹千年的冤屈,忠魂一去怎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离骚》在人世间。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场景,表达了对屈原忠诚被谤、含冤而死的深切同情和哀悼,诗中“竞渡深悲千载冤”一句,既是对龙舟竞渡习俗的描绘,也是对屈原不幸遭遇的感慨。“忠魂一去讵能还”则直接抒发了对屈原忠魂无法回归的悲痛之情。“国亡身殒今何有”进一步强调了屈原以身殉国的悲壮,而“只留离骚在世间”则是对屈原文学成就的赞美,也是对其精神永存的肯定。

赏析(融入关键词意境)

虽然“子规啼杀不见人,空令千载忆灵均”并非本诗原句,但我们可以将其意境融入对《和端午》的赏析中,子规(杜鹃鸟)的悲啼,象征着对忠臣屈原的深切怀念,其声凄切,仿佛在为屈原的遭遇而哀鸣。“不见人”则暗示了屈原虽已逝去,但其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空令千载忆灵均”则表达了千百年来,人们始终铭记着屈原的忠诚与高尚品质,正如《和端午》中所言,“只留离骚在世间”,屈原的《离骚》及其精神成为了永恒的记忆。

张耒的《和端午》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与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忠诚与正义的高度认同,诗中既有对历史的沉思,也有对现实的感慨,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和端午》是张耒为纪念屈原而创作的一首诗歌,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其起源与屈原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传,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这一天举行龙舟竞渡、吃粽子等活动,张耒在创作此诗时,正值端午节之际,他深感屈原的忠诚与不幸遭遇,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歌,以表达对屈原的敬仰与怀念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于忠诚与正义的美好向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