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另有一版本含关键词(注:此版本为后人根据白居易风格及意境构想,非确切出自白居易之手,但符合题目要求)
池畔观鹭
唐·拟白居易
鹭鹚不遣鱼惊散,移脚惟愁水作声。
静影沉璧池心漾,微风拂柳岸边清。
作者及朝代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作者简介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自幼聪颖,好学不倦,他的诗歌反映了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针对“池畔观鹭”版本)
鹭鹚静静地站立在水边,不让鱼儿因惊扰而四散逃开;它移动脚步时小心翼翼,生怕脚下的水声会打破这宁静的氛围,池水如镜,倒映着天空和四周的景物,微风拂过,柳丝轻摆,岸边一片清幽。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鹭鹚在池畔的静谧景象,通过鹭鹚对鱼儿的呵护和对水声的警觉,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鹭鹚在池畔的静态美,通过“不遣鱼惊散”和“移脚惟愁水作声”两个细节,生动地展现了鹭鹚的警觉与温柔,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静影沉璧”和“微风拂柳”等意象,进一步烘托出池畔的宁静与清幽,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净化。
创作背景
虽然“池畔观鹭”并非确切出自白居易之手,但我们可以构想一个类似的创作背景:白居易在晚年时期,因仕途不顺而隐居山林,过着淡泊宁静的生活,他常常独自漫步于池畔,观察自然界的生灵与美景,从中汲取灵感和慰藉,这首诗可能就是他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观察鹭鹚的静态美而创作出来的,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