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念昔行
唐·杜甫
忆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荆溪此辈端不稀,向来吾儿命如丝。
吾儿痴绝能绝命,自去自归如鸟离。
去岁奔波逐秦蜀,今年漂泊随荆巫。
赖知禾黍收皆尽,穷巷悄然车马绝。
老妻睹我颜色衰,相顾两无言泪下。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回忆我十五岁时,心志还像个孩子,健壮得像小黄牛一样,整天走来走去不知疲倦,庭院前八月时节梨子和枣子成熟,我一天能上树千百回,而现在我倏忽间已经五十岁了,身体日渐衰弱,坐卧的时间多于行走站立的时间,为了维持生计,我不得不强颜欢笑去应付主人,但内心的悲伤和忧虑却越积越多,回到家中,四壁依然空空,老妻看见我的脸色,和我没有什么两样,痴儿不懂得父子之间的礼节,在门东边又哭又叫地索要饭菜,荆溪这样的地方,像你这样的人本来就不多,以前我的儿子性命就像游丝一样微弱,我的儿子痴愚到了极点,却能绝处逢生,自己出去又自己回来,就像鸟儿离巢又归巢,去年我奔波在秦蜀之间,今年又漂泊在荆楚一带,幸亏知道庄稼已经收割完毕,穷巷里寂静无声,车马断绝,老妻看见我容颜衰老,我们相对无言,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释义
这首诗通过回忆自己年轻时的健壮和现在的衰老,以及家庭的贫困和儿子的不懂事,表达了杜甫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感慨,荆溪此辈端不稀,向来吾儿命如丝”两句,表达了杜甫对儿子命运的担忧和庆幸,认为像荆溪这样的人(指贫贱而命薄的人)本来就不多,而自己的儿子曾经性命垂危,如今却能安然无恙,真是幸运至极。
赏析
这首诗以回忆为线索,通过对比年轻时的健壮和现在的衰老,以及家庭的贫困和儿子的不懂事,生动地描绘了杜甫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诗中充满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感慨,同时也表现了杜甫对家人的深厚感情和对生活的坚韧态度,特别是“荆溪此辈端不稀,向来吾儿命如丝”两句,既表达了杜甫对儿子命运的担忧和庆幸,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和苦难。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晚年漂泊流离、生活困顿的情况下创作的,当时,杜甫已经经历了安史之乱等多次战乱和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十分艰难,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回忆自己年轻时的生活和现在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和苦难,这首诗不仅是对杜甫个人生活的写照,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