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郡中年谊
朝代:清代
作者:龚自珍
同郡同年总八人,七人零落一人存。
少时丝竹曾同听,老去文章各闭门。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创作的模拟作品,实际龚自珍并未写过完全与此相同的诗,但风格与情感可参照龚自珍的其他作品。)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改革家、诗人、书法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者,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译文
同郡同年科举中举的总共有八人,如今七人已经离世,只剩下我一人还活着,年轻时我们曾一同聆听丝竹之音,享受欢乐时光;而年老时,我们各自闭门著书,鲜有往来,在风雨交加的端午节,天空晦暗不明,我想去汨罗江吊唁屈原的英灵,却无处可去,海榴花(石榴花)盛开时或许会嘲笑我,就像没有酒的陶渊明,依然保持着清醒与独立。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昔日同年科举中举的友人逝去的哀悼,以及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对比年少时的欢乐与年老时的孤独,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借端午节吊唁屈原的典故,寄托了诗人对忠贞不渝精神的敬仰,以及自己虽处逆境但仍保持清醒与独立的品格。
赏析
此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首联直接点题,以“同郡同年总八人,七人零落一人存”的强烈对比,营造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悲凉氛围,颔联通过回忆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怀念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颈联以端午节为背景,借吊唁屈原表达了对忠贞精神的敬仰,同时也暗含了诗人自身的遭遇与心境,尾联则以海榴花笑我为喻,自嘲中带着几分坚韧与自嘲,展现了诗人虽处逆境但仍不失风骨的精神风貌。
创作背景
此诗虽为模拟创作,但可参照龚自珍的生平与创作风格进行解读,龚自珍生活在清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他一生追求改革与进步,但屡遭挫折,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的诗篇,此诗中的“同郡同年总八人,七人零落一人存”或许正是他对自己及同时代文人命运的深刻反思与感慨,通过吊唁屈原的典故,也表达了他对忠贞不渝精神的敬仰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