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南堂
宋·苏轼
扫地焚香闭阁眠,
簟纹如水帐如烟。
客来梦觉知何处,
挂起西窗浪接天。
起唤胡床看碧霄,
一川明月照风樯。
觉来一阵寒无柰,
自掇胡床负太阳。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译文
打扫干净房间,焚香静坐,关上门窗安然入睡,竹席清凉如水,蚊帐朦胧如烟,客人来访,我从梦中惊醒,不知身在何处,只见西窗外海浪与天边相连。
起身呼唤仆人搬来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仰望碧空,明月高悬,照耀着江面上扬帆的船只,醒来后感到一阵寒意袭来,无可奈何,只好自己把胡床搬到阳光下取暖。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南堂的生活片段,既有静谧的午睡时光,也有醒来后面对自然美景的感慨,前两句写午睡前的准备和环境的清幽,后两句则通过“觉来一阵寒无柰,自掇胡床负太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日常生活的片段,展现了其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前两句通过“扫地焚香”和“簟纹如水帐如烟”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神秘的氛围,为午睡做了铺垫,后两句则通过“觉来一阵寒无柰,自掇胡床负太阳”的转折,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变化时的从容与智慧,既有对寒冷的无奈,也有对阳光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被贬谪至黄州期间,在黄州,苏轼虽然政治上失意,但他在文学创作和日常生活上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宁静,南堂作为他在黄州的居所之一,成为了他创作的重要场所,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