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丹
唐·王昌龄
春去无芳可得寻,山丹最晚出云林。
一丛暗淡将何比,浅碧笼裙衬紫绡。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安史之乱时,惨遭佞臣张镐诬陷,于至德二载(757年)冬,被唐肃宗腰斩于邠州,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著称,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著有《王右丞集》《王昌龄集》等。
译文
春天已经过去,再也找不到那些芬芳的花朵可以追寻,而山丹花却是最晚从云雾缭绕的山林中绽放出来的,这一丛暗淡的花朵该如何比拟呢?就像是浅绿色的裙子衬托着紫色的薄纱,别有一番韵味。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山丹花在春天过后,其他花卉已经凋谢时,独自在山林间绽放的情景,诗人通过对比,突出了山丹花的独特之处,即它不畏孤寂,晚开而依然美丽。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山丹花的独特魅力,首句“春去无芳可得寻”既点明了时间背景,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之情,接下来的“山丹最晚出云林”却笔锋一转,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山丹花,诗人通过“最晚”二字,强调了山丹花的与众不同,它不畏春去花落,依然坚守在山林间,独自绽放。
“一丛暗淡将何比,浅碧笼裙衬紫绡”两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山丹花的形态和色彩,虽然山丹花在众多花卉中显得相对暗淡,但诗人却巧妙地将其比作“浅碧笼裙衬紫绡”,使得山丹花的美得以充分展现,这种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诗意,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山丹花的独特魅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王昌龄的仕途经历有关,王昌龄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依然保持着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这首诗可能就是他在某个春天过后,独自漫步于山林间,看到山丹花独自绽放时,有感而发创作的,通过这首诗,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山丹花的赞美之情,也寄托了自己不畏艰难、坚守信念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