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闲居
唐·白居易
前窗向市下却帘,後窗临水开却门。
市声朝暮闻何厌,水色终朝看不足。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理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译文
前面的窗户对着市集,我放下了窗帘;后面的窗户临着流水,我打开了后门,市集上的喧嚣声从早到晚传来,我怎会厌烦呢?而那流水的美景,我整天看也看不够。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闲居时的生活场景,前窗对着繁华的市集,但诗人选择放下窗帘,似乎对市集的喧嚣有所保留;而后窗则临着清澈的水流,诗人打开了后门,显然更偏爱这宁静的自然风光,市集的声音虽然不断传来,但诗人并未感到厌烦,反而对水色的美丽情有独钟,整天看也看不够。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前窗与后窗的不同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世俗的不同态度,前窗的市集代表着世俗的喧嚣与繁华,而诗人却选择放下窗帘,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淡泊;后窗的流水则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诗人打开后门,尽情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
诗中的语言平易近人,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意境,这种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也是白居易诗歌的一大特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闲居时期,白居易晚年仕途不顺,多次被贬谪至偏远地区,在这段时期,他逐渐转向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创作了大量反映闲适生活和人生哲理的诗歌,这首诗就是他在闲居期间,面对前窗的喧嚣与后窗的宁静时,有感而发之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的超脱以及对生活的淡然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