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遇奇松
唐·李颀
古径穿云入翠岚,
举头瞥见还惊遯。
孤松挺立千峰上,
到骨清奇特地寒。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约生于705年,卒于761年,字、号均不详,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后迁居河南颍阳,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曾任新乡县尉,晚年辞官归隐,李颀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以边塞诗和描写音乐的诗篇著称,风格豪放飘逸,意境深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在蜿蜒的古道上穿行,云雾缭绕,仿佛步入了翠绿的仙境,抬头间,猛然瞥见一株孤松挺立于千峰之巅,那清奇之姿令人不由自主地感到一阵寒意,仿佛连骨髓都被其清冷之气所渗透。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行走时偶遇一株奇松的情景,首句“古径穿云入翠岚”点明了行走的环境,云雾缭绕,翠色满山,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次句“举头瞥见还惊遯”通过“惊遯”(即惊退)一词,表达了诗人初见奇松时的震撼与退缩之感,后两句“孤松挺立千峰上,到骨清奇特地寒”则具体描绘了奇松的形象,它孤傲地挺立于群山之巅,其清奇之姿令人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寒意,这种寒意不仅来自外在的清冷,更源自其内在的高洁与不凡。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山行遇奇松的画面,诗人通过“古径”、“穿云”、“翠岚”等意象,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超凡脱俗的自然世界,而“举头瞥见还惊遯”一句,则巧妙地运用了心理描写,将诗人初见奇松时的惊讶与敬畏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两句对奇松的描绘,更是将其清奇之姿与孤傲之气展现得栩栩如生,令人仿佛能亲眼见到那株挺立于群山之巅的孤松,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也寄托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向往与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颀晚年辞官归隐之后,在仕途失意、人生坎坷的背景下,诗人选择回归自然,寻找心灵的慰藉,山中的奇松,以其孤傲清奇的姿态,触动了诗人的心弦,成为他表达内心情感与人生追求的载体,通过这首诗,诗人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赞美与追求,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与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