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春笋
唐·杜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盖头旋折山葵叶,擘破青青伞半边。
泥污苔侵浑不管,开时如见笔头妍。
(注:“盖头旋折山葵叶,擘破青青伞半边”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杜甫已知的完整诗作中,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我将其融入了一首虚构的“咏春笋”诗中,以展现其意境,以下解析将基于这两句及整首诗的构想进行。)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译文
春笋在林间大量生长,密集的柴门将道路阻断,行人难以通行。
我定要等到新笋长成竹子时再来观看,客人到来时我因忙于赏竹而未能出门迎接,请不要责怪。
春笋的顶部像旋折的山葵叶般盖着,仿佛一把青色的伞被擘破了一半。
泥土和青苔的污染全然不顾,当它绽放时,就像看到了笔头下那妍丽的画卷。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春笋生机勃勃、破土而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力的赞美和对生活细节的细腻观察。“盖头旋折山葵叶,擘破青青伞半边”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春笋的形态,用山葵叶比喻春笋的顶部,用“擘破青青伞半边”形容春笋破土而出的瞬间,形象而富有诗意。
赏析
这两句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笋的生动形态,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春笋以生命力和美感,山葵叶的比喻,既突出了春笋顶部的独特形状,又增添了画面的色彩感;而“擘破青青伞半边”的描写,则生动地展现了春笋破土而出的瞬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想象力,整首诗通过对春笋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力的敬畏和赞美,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和细腻表达。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设想其创作背景可能与杜甫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有关,杜甫一生历经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在创作这首诗时,他可能正置身于一片竹林之中,被春笋的勃勃生机所触动,从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生命力的敬畏和赞美,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和细腻表达。
由于这首诗是虚构的,所以上述解析和创作背景也是基于这两句诗及整首诗的构想进行的,在实际的历史和文学研究中,应尊重杜甫的真实作品和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