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上到梅花岭,北望螺峰半点苍。出自哪首诗?

春秋5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登梅花岭

明 · 杨慎

何时上到梅花岭,北望螺峰半点苍。

万树寒梅映雪开,玉骨冰肌暗香藏。

作者简介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劝谏,不报,世宗即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三十余年,逝世于戍地,追赠光禄寺卿,谥号文宪,世称杨文宪。

译文

什么时候我才能登上那梅花岭,向北眺望,只见螺峰山在远处露出半点青苍,漫山遍野的寒梅在雪中竞相绽放,它们拥有如玉般纯洁、冰般透明的枝干与花朵,暗香浮动,沁人心脾。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梅花岭的向往与登岭后的所见所感,首句“何时上到梅花岭”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岭的渴望与期待;次句“北望螺峰半点苍”则展现了从梅花岭上远眺螺峰山的壮丽景象,螺峰山在远处若隐若现,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幽远,后两句则具体描绘了梅花岭上梅花的美丽与芬芳,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梅花岭的壮丽景色与梅花的美丽风姿,诗人通过“何时上到”的设问,表达了对梅花岭的向往之情;而“北望螺峰半点苍”则通过远眺螺峰山的景象,展现了梅花岭的高远与开阔,后两句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梅花的美丽与芬芳,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人也借梅花之景,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格的向往与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慎被贬谪至云南期间,在远离京城、身处异乡的岁月里,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自然美景的向往愈发强烈,梅花岭与螺峰山作为云南的著名景点,自然成为了诗人寄托情感、抒发情怀的对象,通过这首诗,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梅花岭美景的赞美与向往,也寄托了自己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与坚守,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