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游胜绝庸非天,山下虚行二十年。的释义

春秋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武夷山

宋·辛弃疾

兹游胜绝庸非天,山下虚行二十年。

空谷幽人如会面,一溪新涨碧于烟。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后投身抗金斗争,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他一生力主抗金,但壮志难酬,晚年退隐江西上饶,创作了大量抒发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词作。

译文

这次游览武夷山的胜景真是非同寻常,仿佛是上天特意安排的,让我这二十年来在山下的奔波都显得徒劳无功,在这空谷之中,仿佛与隐居的高人相遇,溪水新涨,碧绿得如同烟雾一般。

释义

“兹游胜绝庸非天”:这次游览的武夷山景色极为绝美,难道不是上天特意赐予的吗?

“山下虚行二十年”:自己在山下奔波劳碌了二十年,却未曾领略到如此美景。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武夷山美景的赞叹和对过往岁月的感慨,首句“兹游胜绝庸非天”直接点出武夷山景色的非凡,用“庸非天”来强调这种美景的难得和天意所在,次句“山下虚行二十年”则是对自己过去岁月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未能早日领略如此美景的遗憾,后两句“空谷幽人如会面,一溪新涨碧于烟”则通过描绘空谷幽人和新涨溪水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武夷山的幽静和美丽,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辛弃疾在南宋时期,曾多次上书主张抗金,但均未得到朝廷的采纳,他一生壮志难酬,晚年退隐江西上饶,过着闲居生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武夷山作为当时著名的风景名胜,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辛弃疾在游览武夷山时,被其美景所震撼,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游武夷山》,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怀念。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