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头落日照平沙
宋·欧阳修
岸树低欹一雪馀,枝头半叶已全无。
平沙落日孤舟影,水远山长路欲无。
作者及朝代
作者:欧阳修(1007年-1072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以文章负一代盛名,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中,他亦擅长诗词,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译文
河岸边的树木因积雪融化而显得低垂倾斜,枝头上已经没有了半片树叶,平坦的沙滩上,落日余晖映照着一叶孤舟的影子,水面辽远,山峦绵长,仿佛前方的道路即将消失。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雪后江边的景象,通过“岸树低欹”和“枝头半叶已全无”展现了季节变换中自然界的萧瑟与凋零,而“平沙落日孤舟影”则进一步渲染了一种孤寂、辽远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慨和对人生旅途的沉思。
赏析
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冬日江边的宁静画面,首句“岸树低欹一雪馀”通过树木的姿态变化,暗示了雪后初晴的景象,同时也隐含了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迭,次句“枝头半叶已全无”则直接点出了冬日的萧瑟,与首句相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清冷、寂寥的氛围,后两句“平沙落日孤舟影,水远山长路欲无”则将视角从近景推向远景,通过落日、孤舟、远山等元素,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空旷与深远,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无限遐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作于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今安徽阜阳)期间,此时的他已历经仕途起伏,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在退隐生活中,他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以诗酒自娱,此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通过对冬日江边景象的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更在其中寄托了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思考。